凝聚知識

遠離下背痛:6大專業策略助你改善體態與強化核心!

07.16.2024

針對下背痛這一普遍且棘手的問題,我們特別撰寫了這篇深入探討其成因、常見原因、預防策略以及有效的緩解方法。從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動作改善到專業的體態調整和肌肉訓練,本文將全面介紹如何護理和加強下背部健康,幫助您減輕痛苦並提升生活品質。

 

無論是長時間工作導致的姿勢不良,還是由於老化或先天性問題引起的脊椎疼痛,這篇文章都提供您所需要的資訊和建議,讓您的下背重拾舒適。

 

 

下背痛介紹

下背的疼痛有各種成因,可能是姿勢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姿勢維持,導致的慢性疼痛;也有可能是瞬間的發力所造成的;有一些情況是,過去身體結構上的舊傷,在持續使用下慢慢影響到下背部的部位導致的。所以形成的原因各式各樣,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,一般來說,不管你的疼痛不適有多少,只要持續的發生在生活中,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有下背部的結構健康問題。

 

下背痛的常見原因

  1. 姿勢不良:常見的體態問題,有可能發生在站坐躺等等姿勢上,或是長時間地維持在同一個姿勢下
  2. 脊椎神經壓迫:壓迫的原因會有椎間盤突出、脊椎的關節問題、或是側彎導致的壓迫等等
  3. 下背肌肉問題:肌肉組織緊繃、髖部肌肉拉扯、甚至該部位受傷發炎等等

 

誰最容易患下背痛

  1. 久坐久站族群:大部分的問題並不只是姿勢不良,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在同個姿勢下工作,不管是用較正確舒服的姿勢維持姿勢、或是變動姿勢的代償,時間一長就會使得身體組織失去彈性並且僵硬。
  2. 高勞動族群:需要負荷較重的重量在身上進行作業,此時重量會需要用身體的某處去承擔過重重量,可能因為場地或工作性質,讓下背成為最大的代償位置。
  3. 高齡者:高齡者會遇到的問題是骨質疏鬆、關節退化等因年齡增造成的下背疼痛。
  4. 先天結構性問題:先天性脊椎側彎、或是家族有下背疼痛、遺傳性脊椎病史的案例。

 

預防下背痛的策略

 

改善日常生活習慣

坐姿方式改善:

坐著時,如有椅背坐到最底,將椅子高度調整到舒服的高度後,以輕鬆長高的方式將上半身挺直

坐姿方式改善

 

站姿方式改善:

站著時,請找到身體重量放在腳底板中心的感覺,不需過度挺腰夾背,一樣輕鬆長高看著前方

站姿方式改善 

 

拿取物品方式改善:

不管物品是輕或重,要往什麼地方拿東西這個動作會有方向性,如果是往下,請將整個身體一起朝下方蹲下拿取

拿取物品方式改善

 

鍛煉和強化背部肌肉

硬舉:

保持全身的重心在足底中間,保持背部平直將臀部往後,頭頂向前延伸,直到腳底重心快無法保持,再回到站立姿勢

硬舉

 

棒式:

將前臂、膝蓋和腳尖著地,以青蛙趴姿於地面,過程中以著地支撐點撐住身體,並保持身體放大的感覺,直到腰部或肩膀覺得開始緊繃就放鬆休息

棒式

 

死蟲:

背部貼於地面,將雙手雙腳離開地面朝天花板延伸,保持全身放大並呼吸,若腹部、腰部開始出現酸緊感就將手腳放下休息

死蟲

 

下背痛的診斷方法

 

身體檢查

跟許多病理檢查相同,醫生會詢問疼痛的一些資訊包含:疼痛部位、痛感、持續多久、什麼時候會痛、什麼動作會痛等等。接著會以主動、被動的動作測試,檢測疼痛可能的原因。

 

影像學檢查與其他測試

必較常見的影像檢查如X光、MRI(核磁共振)、CT(電腦斷層)這三種,對身體不同的組織結構有不同的精密度,有些檢查也會有抽血檢測和尿液檢測,看醫師如何診斷。

在不確定疼痛源來自什麼原因時,這些檢查非常重要,可以知道自己的下背疼痛,是不是病理性疼痛,若檢查結果是就可對症下藥進行治療;若不是,或許可以從結構功能性疼痛的角度去思考。

 

下背痛的處理

處理方式非常多種,如果確認是病理性因素,建議用治療的方式進行(侵入式治療:手術,非侵入式治療:藥物和物理治療)若可以排除病理因素或已經進行療程,需要以非治療處理和恢復健康,可以參考以下方法:

 

結構整合處理

這是比較新穎的方法,以動態動作測試和調整手法觸碰,尋找出影響下背疼痛的數個影響原因,再將身體結構調整還原,並進行加強身體的結構訓練。

 

如何應對長期下背痛

長期累積的下背疼痛,最大的原因還是來自身體結構的空間,已經失去彈性且紊亂。

按摩放鬆、多休息、吃藥甚至打針,也都會越來越沒有效果的原因就在這裡,如果沒有將影響疼痛部位的組織真正鬆解開、並且以動作活動開來,這種結構上的問題很難獲得實際上的改善。

 

所以長期下背痛的問題,還是建議尋求了解身體結構的結構整合訓練師,進行專業評估和處理。

 

 

疼痛舒緩方法

  1. 組織放鬆:
    支撐下背的關節是腰椎,許多人會直接針對疼痛的位置做按壓,但由於腰椎是沒有那麼穩固的位置,會建議放鬆它周圍的地方,可以針對兩個部位做按壓較為安全:

    • 髖關節側邊:
      可以使用網球大小的放鬆球,側躺放在下方的髖部(注意:不要壓到骨頭)雙腳微曲進行放鬆。

      髖關節側邊 髖關節側邊

       

    • 上背部:
      正躺或側躺都可以,主要是按壓腰椎以上、體感較為痠痛的位置特別要注意避免按壓到脊椎。

      上背部 上背部

       

  2. 熱敷:
    可以使用熱毛巾、水袋或是熱敷器,在不適處隔一層衣物或毛巾,進行熱敷,每次時間約十五分鐘左右,建議每次間隔五到十分鐘,約3~4次。

 

總結

除了急性的下背傷害,許多疼痛及不適是來自日常的使用模式。有許多過去我們認為正確的姿勢「抬頭挺胸」、「腰背打直」,反而不一定是針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指令,了解自己身體的結構健康狀態,才能有效的避免疲勞及傷害持續地累積,若你對身體結構的狀態想更加了解,可以尋求專業的結構訓練師諮詢。我們透過「觸碰」及「動作」去快速評估出身體結構問題,並在諮詢中操作結構徒手調整技術處理全身結構,介紹與執行 「結構訓練」 及 「結構調整」 整合模式。
👉馬上預約

 

【延伸閱讀】

【長短腳怎麼辦?】掌握4招判斷方法+教你2招自我矯正動作,找到腰痛的真相!

整脊專業揭秘:如何改善姿勢和消除背部不適,重塑健康脊椎的關鍵步驟!

Author

Jason

訓練師